北大资源考古游学营背后:从公众考古到文化寻根的六载耕耘

2025-01-24 21:02:22admin

摘要:8月13日晚,资源载耕北大博雅酒店一间近200人的考古考古会议厅里,不时传出孩子们欢乐的游学营背耘笑声。来自全国各地的后从化寻69组家庭,近140名营员们与家长们聚在这里,公众根共同参与了2019北大资源考古游学营闭营仪式。到文

文/刘诗萌

8月13日晚,资源载耕北大博雅酒店一间近200人的考古考古会议厅里,不时传出孩子们欢乐的游学营背耘笑声。来自全国各地的后从化寻69组家庭,近140名营员们与家长们聚在这里,公众根共同参与了2019北大资源考古游学营闭营仪式。到文

微信截图_20190829134124.jpg

2019北大资源考古游学营闭营仪式现场

在短短的资源载耕6天营期当中,营员们一起寻找“最早的考古考古北京”,先后深度探秘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游学营背耘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故宫、慕田峪长城、明十三陵、颐和园等古迹遗址,最后来到北京大学。每日从天刚蒙蒙亮到日落西山,大家都不知疲倦地沉浸在考古探索的海洋当中。

自2014年夏天起,由北大资源集团发起和主办、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提供学术支持的北大资源考古游学营已经连续举办了6年。先后有1000余名大小营员们参与其中,足迹遍布景德镇、洛阳、成都、长沙、北京等6座城市,足有50多个考古地标。在这里,营员们追寻着远古文明的星火,体会了世界奇迹的震撼,探索古老中国的历史文化之根。

“我们现在讲文化复兴,首先要知道曾经辉煌的过去在哪里。考古和历史可以让我们扎根于文化土壤之中,了解过去是什么样,这对孩子们来说特别重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说。

微信截图_20190829134033.jpg

徐天进教授以《考古,认识世界的方法——透物见人;考古,了解世界的途径——鉴古知今》为主题现场致辞

探古见未来,打开考古的一扇窗

夏日炎炎,在太阳底下走几分钟便会大汗淋漓。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避暑的?一出生便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的孩子们平时恐怕不会去想这个问题。这一次在故宫的探秘中,小营员们知道了答案:古时候的冰箱叫“冰鉴”,从冰窖里取冰放入就可以使用;古时候的风扇叫五蝠扇,用手转动就可以扇动凉风。不仅如此,小营员们还有机会亲手制作一个木质电扇,体会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融为一体,是北大资源考古游学营的特色。从本届游学营来看,专业的考古知识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路线设计上,行程纵贯古今,从远古北京人的遗址琉璃河、周口店,到明清时期恢弘皇家园林故宫、颐和园,再到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始终与文物古迹紧密相连;内容设计上,也侧重考古知识的普及,如探索西周燕都遗址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老师带领小营员们走的是一条只对业内人士开放的考古路线,还讲解了许多现场挖掘的故事;深入明十三陵时,老师介绍了禁止挖掘帝陵墓在中国考古陵墓发掘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意义;而参观北京大学时,小营员们还专门走进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所以考古为专题的博物馆——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观看中国考古学各个时期的典型标本。

每一天的行程都精心设计了体验环节,通过增强整个活动的趣味性,让小营员们以独特的形式深入了解考古专业知识。例如,在西周燕都遗址体验制作碑刻拓片,在周口店遗址进行模拟发掘,在慕田峪长城8号敌楼到6号敌楼之间开启竞速大比拼,在颐和园佛香阁的24条回廊内挑战画中寻古……

“你居然知道‘力士脱靴’这个典故?”“不是,我是看图上那个人在拽别人的鞋。”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项目,平时大多死记硬背书本历史知识的孩子们,开始建立起了系统、立体和多维的理解和感知。正如一直以来担任游学营重磅导师的徐天进所言,考古在保留民族记忆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一个文化之根。考古学以其特有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

六年专注,注入灵魂

近年来,随着“丹东一号”沉船、海昏侯墓等事件的发生,考古逐渐从小众冷门领域进入大众舆论视野,但也有诸多误读,甚至有人将其与盗墓相提并论。2014年游学营首次举办时,就是希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机会,满足他们对考古的好奇和探索愿望,让他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北大名师,接触考古研究的知识和方法。

随着每一年行程的推移,策划团队在不断思考做这件事的初心,如何进一步体现它的核心价值,如何赋予它灵魂。在2017年活动开始前,“探索·博物·砺志”三个关键词第一次被明确提出, “探古见未来”也成为了北大资源考古游学营标志性的一句口号。“为什么用‘砺志’而不是‘励志’?因为我们相信锻炼意志更重要的是磨砺,而不仅仅是鼓励。”北大资源考古游学营总策划、北大资源品牌管理部总经理胡晓芳点出了其中的奥秘。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是我们有非常好的文化土壤,一旦风调雨顺,只要人在,文化传统还在,很快就会再次成长。”徐天进表示。

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从2017年开始,北大资源考古游学营融入了更多游戏性和体验性的内容,还精心设置了一些比赛性环节。例如,2017年在洛阳博物馆的“奇兵夺宝”活动中,小营员们接到一个任务,需要根据手中的明信片,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博物馆中相应的文物。“在寻找的过程中,孩子们首先认识了这件文物,知道了它的名字,记住了它的器型;其次为了准确地找到它,还得知道它在哪个朝代的展厅里,到底是西周还是汉唐的文物,他会去思考汉唐的器物跟西周的器物有什么区别。通过这种游戏式的学习,小营员们非常快乐地接收到了相关知识,虽然这些知识有限,但经过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激发了他日后对于这一类问题的兴趣。”胡晓芳介绍。

精益求精,打造公益IP

闭营仪式上播放的一部《考古游学营六周年》宣传片,记录下了2014年以来游学营的一个个“考古故事”,探秘三星堆、丈量洛阳古城墙、登上慕田峪长城……行程所至,横跨几十万年的中国发展历史。

因热播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而为大众熟悉的故宫木器文物修复师、副研究馆员屈峰当天也出席了闭营仪式,他在致辞中表示,在这条时间线上,能看到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变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了解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明晰“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的命题,从而让我们扎根在这片厚重的土壤中更好的成长。

微信截图_20190829133915.jpg

屈峰老师以《保护文物,保护我们的文明根系》为主题现场致辞

经过6年的潜心打磨和持续提升,考古游学营已经成为北大资源公益行动“蔚蓝计划”中的重要IP。作为北京大学校企,北大资源一直将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精髓视为己任,坚持探索和创新,把公众考古的概念带给千家万户,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独立人格、人文视野、国学底蕴、有责任有担当的少年英才。

为此,北大资源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次游学营活动中,从最初的策划到学术讲解,从安排营员的衣食住行到摄影摄像,整个执行团队都殚精竭虑。工作人员常常每天早上6点起来提前踏勘景点,晚上10点活动结束后还要继续总结,有时甚至忙到凌晨。

“北大资源是饱含着对这件事情的热情和追求去做的,并不是利益在驱动。我们就是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哪怕别人看不到,我也希望这件事情能够达到我理想中的标准。”谈到执行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胡晓芳感慨。“我们也留下一些遗憾,有很多内容可以做得更精彩。未来,我们还可以提供更好的体验,给予他们更多的收获。”

编辑:王强、史言

  • 文章

    1

  • 浏览

    3467

  • 获赞

    5199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相关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