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善念不容透支,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2025-01-24 22:51:32admin

据有关媒体报道,公众此前陷入危机的善念所谓慈善主播“云南波波”(原“波波善行”),因自导自演“借钱摆拍”事件,不容并非凉山州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处理,透支已被刑拘,网络涉事账号也处于封禁状态,法外具体案件正在处理中。公众

拥有2.2万粉丝、善念25.4万点赞的不容并非短视频账号“云南波波”(原“波波善行”)的行为被公众和媒体揭露,掀开了隐秘的透支互联网另一面。

凌晨12点之后的网络短视频直播平台,一些老人独自一人,法外或坐或跪,公众双手合十,善念不停向用户祈求,不容并非“行行好吧。”满屏幕的猫猫狗狗聚集在狭小的空间内,屏幕上出现“一颗小红心等于10g猫(狗)粮”等字样。各种“网络乞讨”正在午夜之后的互联网上此起彼伏。

短视频平台浮现出越来越多的伦理失范,审核机制失守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

作为责任主体,互联网平台需要面对公众及媒体的质问,缘何一次又一次疏忽管理、后知后觉,甚至放任类似内容不断复制,衍生出更多相似账号。这或许涉嫌打赏分成等利益纠葛,是否背后还有其他隐情,值得深思。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占整体网民总数的91.5%,而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也已达到7.16亿。如此庞大的用户体量,可以窥见短视频、直播平台具备的社会影响力。

新技术一方面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高了工作、办事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可能降低作恶的成本。公众的善念被层出不穷的新骗术不断透支,而互联网作为放大器,让这种危害也呈几何倍数扩大。

互联网平台的公共影响力及社会角色,使其天然肩负着把握伦理道德边界的责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适用于现实社会的法律规则,在网络空间一样适用,平台是在法律之下享有自主经营权的民事主体,用户的行为即使不违反法律,但若触犯了公认的道德标准,或者违反了注册协议,平台同样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近年来,主流网络社交平台及内容平台,不断推动公益内容建设,但这并不能作为对公益相关不法行为放纵不管的理由。优质内容的对外输出与违法违规内容的严格管控处理,从来就不相矛盾。

而另一方面,互联网+公益的边界并未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变得清晰,反而随着网络不断发展而越发模糊。

一些拥有正规手续的公益机构,也在透过短视频、直播及社交媒体不断投放广告。在这一过程中,不乏信息披露严重缺失,项目及传播内容粗制滥造,公益资金违法违规使用等问题。

这也要求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进行公益传播的相关组织和个人,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品牌建设与内容输出,更要做好相关信息披露,让每一分钱的支出都能清清白白,促进社会公众重拾对于公益慈善的信任,不能放任劣币驱良的现象愈演愈烈。

  • 文章

    289

  • 浏览

    9662

  • 获赞

    8775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相关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