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红蓝互换,淬炼“新的我们”

2025-01-16 21:59:13 admin

在“出题”中学会“答题”

■解放军报记者毕笑天

秋夜,新的我们海军某岸导团数辆导弹车在林间疾驰。军营车上,观察丨红发射营二连周连长,蓝互炼还在心中检视早上讨论的换淬作战计划。

他如此谨慎,新的我们是军营因为每一次红蓝对抗都是全新的考验——此前,二连在对抗训练中扮演红方,观察丨红面对战损减员特情,蓝互炼周连长指挥预备号手继续获取目标信息,换淬但由于两名号手通联不畅,新的我们导致信息传递时间过长,军营最终被判定为失败。观察丨红

吸取教训,蓝互炼二连官兵完善号手应急处置措施,换淬针对单车展开撤收任务分工、战损减员状态下调整等问题进行研练。“号手配合意识不强的问题已经解决,红方要想取胜,得在其他方面做文章。”

为了推进实战化训练,近些年,这个岸导团在对抗训练中让发射营一连、二连分别担任红方、蓝方,由他们构想特情并全程执行,每年进行轮换。每一次对抗后,红蓝双方面对面坦诚交流,让反思复盘的视角更加客观,并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有针对性进行查漏补缺。

在“出题”中学会“答题”。距离那次失败一年之后,周连长首次在战场上扮演蓝方,身份转变让他换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面对红方攻势,周连长指挥蓝方作战分队,利用兵力佯动吸引对方火力,掩护另一队战车原地隐蔽。在红方不断袭扰之际,蓝方悄然构设好发射条件,一举摧毁对方指挥所。

二连一雪前耻取得胜利,周连长脸上却未见得意之色。他明白,这次一连暴露出的问题,在下次对抗之前一定会被解决。对方下次又会如何“出题”?这才是二连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一场场对抗中剖析暴露问题的个性与共性,在一次次轮换中把握敌我思维的一致和差异,这是他们强化对抗训练并定期轮换角色的初衷。

一年之期,红蓝互换。这是身份的转换,也是心态的归零。他们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并在之后的对抗中取得新突破。

发射营营长说:“我们需要的对抗训练,并不是预想一个强大到无法战胜的敌人,而是要在对抗中找寻问题,找出胜战之机。”发射营的每一名战士也都清楚,红蓝对抗中胜负并不十分重要,真实战场上打得赢才是关键。

夜晚,战车疾驰、导弹起竖。此刻,重新扮演红方的周连长,心态异常平静。对手会怎样“出题”?今天的红蓝对抗态势又该如何发展?周连长并不能预测。

在“出题”中学会“答题”——周连长在心里对自己说:“来吧,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红蓝互换,淬炼“新的我们”

■石伟康解放军报记者 毕笑天特约通讯员 封治斌

机动行军。邓耀星摄

什么是合格的“蓝军”?他们是关键时刻发出致命一击,让你咬牙切齿的对手;他们是演训结束之后,心平气和坐下来跟你分析问题的可靠战友;他们更是让你照见自我,指出前进方向的澄明镜鉴。

追求战场真实感的呼声推动了演训形式的改变,当“答题者”变成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该怎么“出题”?给出的题目想要检视什么?这是海军某岸导团发射营官兵在对抗训练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彼此充当“磨刀石”,该发射营一连、二连利用任务周期轮换的契机分别担任蓝方。身份的动态转变,催促着两个连队始终锚定战场、砥砺制胜招法。红蓝双方在纵横经纬间捉对厮杀,追求的依旧是那两个字:胜战。

时序轮转,在以年为单位的成长路线图上,他们相互学习,开启了两个连队共同的拔节生长。

当敌人比我们还了解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二连担任蓝方的首次对抗训练。

面对武器装备、人员编组略优于自己的红方,二连周连长仔细研究了一连的进攻思路、薄弱之处,打算给他们来一个“下马威”。

“编组后方遭到小股‘敌’特袭扰!”蓝方率先出招,红方逄连长立刻组织战车编队进行转移,在警卫分队掩护下迂回至备用地点。怎料,抵达发射阵地后又传来“数据链中断,疑似信号受到干扰”的消息。在蓝方一环套一环的攻势下,红方逐渐变得被动。

作战节奏一直被牵着鼻子走,红方疲态渐显。逄连长组织的每一次反攻,都被周连长轻松化解,像“拳头打在了棉花上”。

红方在检修信号装备时,由于这项操作本就是他们平时训练的短板弱项,被蓝方抓住机会进行破袭干扰,最终在此次对抗中败北。

复盘会上还未坐定,红方便开始“鸣冤”:断链情况基本不会发生,战场上敌方知晓自己薄弱之处的可能性极低,蓝方凭借跟己方相熟之利获胜,这场对抗并不公平。

面对红方的不服气,周连长反驳道:“概率极低,不代表绝不会发生。”在这一环节发起进攻,正是蓝方的精心筹划。

争执之间,营长的话一锤定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对抗谁不是千方百计要全面掌握敌方情况。”他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反问:当敌人比我们还了解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一道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思考题。

未来战场越来越透明,谁能在战场上获得更多的感知,谁就在智胜对手上占据更大优势。各级指挥员应坚持锤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战斗本领,做到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善于根据战场态势、敌情我情、作战进程的变化,及时修订计划、调整方案,始终掌握战争优势。

回到宿舍,周连长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用最大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总结这次对抗的经验,全营官兵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针对性训练。一方面,他们组织各型信息化装备操作集训,不断探索构建作战态势共享机制,确保战场态势信息及时传至末端。另一方面,他们加大指挥员谋略训练的比重,加强极端条件下心理素质、指挥能力的锤炼,提升官兵灵活应对真实战场环境的能力。

第二次对抗,红蓝双方虎视眈眈。

“攻击红方维护保障车!”蓝方周连长率先对平时容易被忽视的保障车下手。据他判断,最近野外驻训任务频繁,装备保障力量有限,截断红方这唯一的保障力量,一定能取得奇效。

没想到,战车“趴窝”,红方并不慌张。红方逄连长通过车载通信指挥系统发出指令。几分钟后,备用方案迅速启动,修理号手同步排除故障,使战车重新投入战斗。

“维护保障车以前并不具备这样的保障能力……”演训结束,面对周连长的疑惑,逄连长淡然一笑:红方预想过对手会在这项薄弱处发难,提前拟制了针对性措施,才有了这次对抗的胜利。

复盘会上,两人一边倾听战友的争论探讨,一边总结两次红蓝对抗的心得体悟。“确保全程掌握敌情和态势变化,在作战中灵活机动应变制敌,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这是发射营需要不断努力的训练方向。

善于率先找到对手缺失的那颗“马蹄钉”

时针,指向凌晨一点。

逄连长看了看表,心情有些激动。这一场跨昼夜对海攻击对抗,由他指挥的一连担任蓝方,与航空兵某部相互配合,成为战场上出题的“考官”。

海天之间,数据奔流。蓝方各作战单元与空中力量密切配合,织成了一张“天网”,誓要阻止红方部队顺利机动至发射阵地。指挥所内,道道指令通过信息指挥链路高效传输,号手们做好了随时对抗的准备。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逄连长需要对武器、后勤、兵员等多个要素了然于心,否则就不能与友方部队高效配合。当记者问起他认为哪一要素最为重要时,逄连长沉吟片刻,缓缓开口:“答案藏在细节里。”

他之所以强调细节,是因为在前不久的一次跨昼夜对抗中,蓝方因忽视了黑夜里的一点微光,差点“败走麦城”——当自己指挥部队迂回至红方阵地前,即将对指挥所破袭时突然遭到猛烈攻击,官兵全部“阵亡”。他在复盘时才得知,一名战士为了便于保持观察设备状态,忘记了关闭冷光头灯,这个小小的光点将行动暴露。

马蹄钉虽小,却能使战马失蹄、战争落败。为了隐蔽自身方位,官兵们探索掌握夜间目标搜集、识别、方位判定、伪装、射击等方法,在不开强光的情况下锻炼驾驶员和指挥员的配合,加紧完善夜间发射流程。

在对抗训练中,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逄连长看来,把握克敌先机,在于率先找到对手缺失的那颗“马蹄钉”。

如何在体系化战场上从细节入手,把握克敌先机?发射营营长带领两位连长,在一次次红蓝对抗中,总结出了发射营的“敌我辩证法”。

敌强我弱,那就运用谋略,创新对敌手段,诱导对手犯下错误。在一次对抗中,面对蓝方强大的火力优势,红方一边采用电磁干扰、网络攻击、心战袭击等手段进行反击,一边掩护作战小队“暗度陈仓”,为他们创造发射条件,成功摧毁目标。这也成为发射营近年来红蓝对抗中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

敌弱我强,更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不给敌人可乘之机。官兵们大力开展精准操作基本功训练,在着重进行倒时差、抗疲劳训练的同时,以速度、精细度和准确度量化训练指标。人人对着应急情况处置流程反复操演,纷纷把“盲操”当作新的追求。

“看似在微观细节处找寻机会,实则在宏观思维上掌控全局。”逄连长说,在一次次对抗训练中,红方留给自己的“可乘之机”已经越来越少,战场动作更加精细化,“这就是我们充当‘磨刀石’的意义”。

不为自己设限,不为对手“划圈”

时隔一年再次扮演蓝方,周连长的感受大不相同:红方进步迅速,想要给对手制造难题,蓝方压力倍增。

这次红蓝对抗前,导调组特意提醒:“指挥员要充分考虑战场态势的动态变化,随机应变作出调整。”这声提醒,源于之前演训的一次失误:在阵地转换途中,一连对“敌”情研判不到位,想当然地判断蓝方导弹车会按照既定路线行驶,贸然出手,结果正中对手设置的陷阱。

“在战场上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永远不要假设敌人不会怎么样,而要多想想他们还会怎么样。”营长特意安排蓝方制造“连环特情”,逼迫红方指挥员找出战场行动的“第三条路线”。

收到营长的指令,蓝方连续出招。行程过半,他们接连破坏了红方1号梯队主用道路和备用道路。

这与他们第一次红蓝对抗时的情境何其相似——蓝方刁钻的攻击接连不断。但经过一场场攻防对抗的磨砺,这次红方的表现却让周连长忍不住点赞。

进退两难之际,红方一边加强周边道路警戒和区域排查,一边通过侦察情况调整行军路线——这是逄连长在制订行动预案时筹划的“第三条路线”,是备选路线的“备选”。蓝方继续制造特情,却无法阻止红方有条不紊地推进。

逄连长告诉记者,战场上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谁也不能保证客观条件会出现什么变数,或者敌人主观上会出什么奇招、怪招,所以永远也不能自满于已做好的准备,“不为自己设限,不为对手‘划圈’”。

“过往经验只是参考。”这是每次制订作战计划时,红蓝双方指挥员都会在心里叮嘱自己的一句话。

战场上的敌我双方都有着无限可能,对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指控方式的创新永远不会止步。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发射营的官兵及时将心态归零,进行全方位、不设限、找差距的自我剖析,不断迈出训练新步伐。

——锤炼在复杂战场环境下随机应变的能力。出现风、雪、雨、雾等恶劣天气时,官兵们驾驶着车辆经过柏油路、石子路、山地间,检验自身在恶劣条件下快速机动的能力。

——锤炼官兵跨专业训练成长为“多面手”的能力。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形成了“义务兵精一门、初级军士专三门、中级军士通多门”的组训思路,把号手培养成为“多面手”。

——锤炼岸导部队融入体系化作战的能力。他们借助兵种协同训练保障机制,强化与潜艇、航空兵及雷达部队对接沟通,邀请友邻部队参加对抗。

时光荏苒,在以年为刻度的轮换制度里,敌我、优劣、红蓝……这些概念在官兵们心中逐渐模糊。在一次次默契配合的眼神交汇、一场场热火朝天的总结复盘中,一个词语在他们的心中愈发清晰:我们。

红蓝互换,淬炼“新的我们”。这两支队伍不负所望,多次圆满完成实弹射击任务。发射营去年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官兵们正努力朝着在未来战场上赢得主动权、掌握制胜权的方向迈进。

采访接近尾声,阵阵警铃大作,新的“战斗”打响。官兵们如离弦之箭冲了出去,霎时间,精神抖擞、斗志满怀的他们再次扎进了夜色里……

锐视点

让对抗训练对接战场

■郑文涛

习主席指出,要加强检验性、对抗性训练,加强应急应战训练,做好随时打仗的充分准备。红蓝对抗是检验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有效途径,想要推进真打实抗,提升训练质量,关键在于对接真实战场。

对接真实战场需要强劲对手。没有“敌人”,就组建一支神形兼备的蓝军队伍。在摸清敌情和逼真模拟上下功夫,进行专业包装和专项训练,做到兵力配置要像、外形神态要像、情况显示要像,努力打造出知敌像敌的蓝军队伍,充分发挥蓝军“磨刀石”作用。

对接真实战场需要逼真环境。坚持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场地设施需要什么就建设什么,注重在恶劣条件、复杂情况下的真打实抗,切实把单兵素质练强、把组织指挥练精、把战法手段练活、把部队行动练实、把战斗作风练过硬,不断提升实战能力。

对接真实战场需要扎实训风。要区分不同训练课题、不同参训对象,科学设计对抗环节,确保“对起来、抗下去”;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依托模拟训练器材和仿真系统等平台,加强人与人、人与系统的模拟对抗;强化参训主体自主决策和行动的实战意识,全面提升训练质效。

  • 文章

    86

  • 浏览

    9619

  • 获赞

    3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相关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