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编密织牢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急解难“保障网”_

2025-01-24 17:34:59admin

我市编密织牢农村低保、保障网特困人员供养、市编时救临时救急解难“保障网”——

让识别有精度、密织帮扶有温度

民生无小事,牢农枝叶总关情。村低近年来,保特我市民政工作,困人聚焦特殊群体、员供养临聚焦群众关切,急解统筹各类救助,保障网编密织牢农村低保、市编时救特困人员供养、密织临时救急解难“保障网”,牢农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村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特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质量成色更足、更有温度的救助,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真没想到,镇、社区干部主动上门帮助我申办了临时救助4000余元和医疗救助9000余元。”来安县新安镇东门社区居民周名国,上半年因重病住院,医保报销后,个人支出医疗费用数万元。忧愁之时,温暖不期而遇。

原来,今年6月,来安县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中查看到周名国因病支出过大预警信息后,及时将预警信息反馈至新安镇民政科。第二天,新安镇民政专干、东门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立即携带申请救助相关材料至周名国家中,开展家庭经济状况和刚性支出等家计调查,核实清楚后,对民政部门能够办理的临时救助事项直接予以受理,对不能办理的医疗救助申请事项,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系统直接转至县医保局,按规定程序及时办结。

把数据用活、用好、用到位,让数据说话,因人定策开展救助,让识别、救助更精准。

我市不断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方法,推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工作“关口前移”,从“被动申请”转向“主动发现”。综合运用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辖区内社会救助协理员、辖区民警、社区医生、专业社工和志愿者作用,做到“线上线下、双线互动”,定期开展低收入人口摸底排查,实现困难家庭探访全覆盖,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发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打通部门间信息交换渠道,实现与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常态化,共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应急、医疗保障、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的相关信息数据,通过大数据比对等手段对低收入人口开展常态化监测,及时预警发现可能需要救助的低收入人口,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目前已实现11个部门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汇集数据634万条,形成监测预警长效机制。

根据不同类型低收入人口的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划定救助圈层,分别给予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

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推行“互联网+社会救助”,群众只需手机微信关注“滁州民政”公众号或登录“皖事通”APP搜索“皖救一点通”,即可自主提交救助求助,实现救助申请“足不出户”,还能适时关注办理的进度。

截至8月底,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0.77万人,发放农村低保保障金约4.17亿元;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06万人,发放城市低保保障金约1.02亿元;发放特困供养保障金约1.31亿元,保障了2.3万名特困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全面落实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护理补贴发放制度,累计发放约2091.2万元。

“智”上发力,更要“制”上用力,既解燃眉之急,又为长远谋划。

我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关于完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的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水平。

联合教育、住房、医保、人社、应急、乡村振兴局等10多个单位,共同打造一个针对低收入人口中的“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这类人群救助措施。超出常规的救助措施,全力使纳入低收入人口库中的困难家庭“困”有人帮、“弱”有人扶。

“从制度层面完善保障力度,针对不同困难群众分类、精准、综合施策,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市民政局负责同志表示,依托现有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和救助程序,根据家庭困难类型,巩固基本救助、拓展专项救助、完善急难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把关爱和温暖及时送到困难群众身边,有效缓解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 文章

    551

  • 浏览

    696

  • 获赞

    121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相关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