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红色记者来到枞阳县枞阳镇正大街,记忆精神街道两旁的渡江代代树木发出新绿,更显生机勃勃。红色在正大街36号,记忆精神工人师傅正在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进行保护修复。渡江代代
“70多年前,红色百万雄师过大江,记忆精神二野三兵团和三野部分部队在枞阳县境及周边集结,渡江代代这里当时是红色指挥部所在地。 ”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馆长刘林说,记忆精神旧址承载着红色记忆,渡江代代同样承载着渡江精神,红色如今修复是记忆精神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渡江精神。
1949年,渡江代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党主力军已被歼灭,残余部队撤退到长江以南地区,企图依靠长江天堑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当时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相继到达枞阳县沿江一带。 4月初,二野第三兵团第十二军军部及其三十五师先后到达孔城、义津、会宫、安凤岭一带,军部驻义津;二野第三兵团第十一军三十三师驻铁板洲洲头。第三兵团司令部随后迁到枞阳,渡江指挥部设在枞阳镇正大街陈氏宗祠。
“各渡江部队到达集合地域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一是深入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积极支援渡江;二是加强水上练兵;三是发扬军事民主,发动和鼓励战士对渡江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办法。 ”刘林说。
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时,枞阳镇为渡江的正面起渡点之一,枞阳沿线另有桂家坝—长沙洲、汤家沟—王家套等起渡点。 1949年4月21日上午,渡江船只从各个湖泊和夹江驶进起渡点。下午5时许,渡江作战开始,第一发炮弹准确落在江南敌方阵地上,随即上百门大炮齐鸣。一番猛烈炮击后,各突击船队千舟竞发,迎着敌方炮火强渡长江,抢占南岸滩头阵地。二野三兵团第十一军两个突击队的先头船只仅用15分钟就强行登陆成功,第十二军三十六师一○六团在20分钟内全部登陆。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后续渡江部队全部渡过长江。
“渡江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军民团结一心的伟大精神。 ”枞阳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汪学华说。为保证渡江人员的粮食、物资供应,枞阳人民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抢修了长达80多公里的公路,建造大小桥梁50余座,集中渡江用的大小船只1956条,组织训练了2000余名水手、船工。粮食物资方面,枞阳县共征粮600多万斤、柴草830万斤、军鞋54630双,其他零星物资不计其数。渡江作战时,船工与水手们冒着枪林弹雨,英勇地运送大军渡江,在战火中部分船工献出了生命。
去年,枞阳遭遇洪涝灾害,当年那支从枞阳渡江的英雄连队时隔71年“再战”枞阳,在抗洪一线再立战功。 “渡江精神代代相传,那段时间子弟兵抗洪非常辛苦,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利用轮班休息间隙来到‘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瞻仰先辈们的英雄事迹。 ”刘林说。
传承伟大渡江精神的枞阳县,如今步入经济社会发展快车道,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今年春天,大美枞阳通过举办油菜花节等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踏青。刘林告诉记者,此次指挥部旧址进行保护修复后,他们将在布展时增设新的板块,展现枞阳人民弘扬渡江精神、建设幸福家园的生动实践。
“7月1日前,旧址纪念馆将完成修复并重新开放,我们得知消息后已经提前预约参观了。 ”枞阳镇新华社区党委书记张仕仪说,指挥部旧址是党史学习生动的教材,社区将保护、利用好宝贵的红色资源,让更多党员和群众通过瞻仰革命遗址更加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