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患者随时都能来!”

2025-01-24 19:38:10admin

  在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我的家屿头岛上,有个不起眼的我的家小房子。灰色的我的家水泥墙上没有任何招牌,却不时有村民来往进出,我的家仅能从健康教育宣传墙上辨认出,我的家这是我的家一间卫生所。

  走进大门,我的家顺着狭窄的我的家过道望去,一位医生正在诊室里,我的家准备为病人换药。我的家这位医生名叫陈益珠,我的家今年71岁,我的家这是我的家他的“办公室”,也是我的家他的家。

01

  退伍后,我的家他决意返乡从医

  屿头岛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西北部,与长乐、福清隔海相望,距大陆最近点2.35公里,是距离平潭本岛最远的一个离岛。岛上有几千人,船是进出的唯一交通工具。

  陈益珠1952年出生在屿南村,是土生土长的屿头岛人。

  △屿南村

  1968年,陈益珠的妹妹因病离世,16岁的他心痛不已,自此决心学医。“那时村里的医疗条件很有限,很多人小病也可能拖到大病,大病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穷苦的环境、闭塞的交通,加之医疗资源的匮乏,使得“学医回乡济民”的念想在他心中逐渐坚定。

  20岁那年,陈益珠参军入伍。在部队里,他争取到卫生员的资格,并掌握了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陈益珠阅读医学书籍

  退伍后,牵挂着父老乡亲的陈益珠选择回岛,支持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从小就有的感情,看到他们生病,心里很是难受。”

02

  “三更半夜,随叫随到”

  1977年,25岁的陈益珠来到屿头岛屿南第一卫生所——与其说是卫生所,它更像是一个“小单间”。他与两名村医一边救治病患,一边推动村民的疫苗接种工作。

  由于很多村民缺乏疾病预防意识,不少人认为只有明显感到不舒服时才会看病买药,多种传染病威胁着村民健康。陈益珠回忆,“那时候疫苗还没全面铺开,生病的人都很多,有时候一天要接诊一百多个病人。”

  岛上的日子太苦了,没过几年,两名同事也离开了,他的工作变得更加忙碌,内科、外科都要看,创伤性的缝合也是他亲自上手。

  △陈益珠出诊

  陈益珠干脆将卫生所“搬”到了自己家——他将家里划出一块区域作为村卫生所,为村民服务。

  陈益珠的家,患者随时都能来。有急诊,他就背起药箱往患者家里跑。工作起来,不分昼夜。“这边刚到家准备休息,就又有人生病要出诊。我的家里他们随时都能来敲门。病一定不能拖,给人家病耽误了怎么搞?”

  △陈益珠给村民测量血压

  2020年大年三十晚上,正和家人吃饭的陈益珠接到电话,一名村民胸口疼得直不起腰来。闻此,陈益珠背上诊箱就匆匆赶去。经过一番诊查,陈益珠怀疑其突发心肌梗塞,当即为其注射了强心针,并让其家人联系了一艘快艇,迅速送往对岸的大医院救治。好在第一时间增强心肌收缩力,患者最终并无大碍。

  陈益珠说,自己早就习惯了患者深夜来敲门的生活,只是心里觉得很亏欠家人,陪伴他们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四十六年里,陈益珠几乎为每一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村里三千多人,谁有什么病,他一清二楚。“心地善良,拿药打针从不多收病人的钱。”这是村民对他的一致评价。

  △陈益珠在出诊路上

03

  守岛的故事,仍在继续

  近年来,随着深化医改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医生工作条件和待遇得到明显改善。许多地方改造和建成了一大批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并统一配置了医疗器械和办公用品。屿头岛也在持续接受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

  取代“小单间”的,已是设备齐全的卫生所。60平方米的卫生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的药物,针灸、按摩、拔罐等设备也一应俱全。

  不过,岛上的常住人口数量越来越少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离岛外出谋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只剩下一些老人、小孩留守。“每天接诊的病人降到了十多人,以前病人都是小孩多,现在是老人多。”陈益珠感慨。

  有人劝陈益珠离岛进城,可他拒绝了——陈益珠说,“我得和乡亲们在一起,撑起他们的健康。这是我当村医的初心。”

  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陈益珠的两个儿子也选择学医,加入医生的行列,并肩投入到基层医疗服务中。

  △设在陈益珠家里的卫生所

  如今,陈益珠依旧奔波在出诊路上,践行着一名乡村医生的责任和使命。

  在中国,还有无数医生在救死扶伤,护佑生命。

  今天(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向甘于奉献的医务工作者致敬!

  • 文章

    38461

  • 浏览

    69

  • 获赞

    1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相关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