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产突破的“小秘密”

2025-01-25 05:04:52admin

W020240920018156802315.jpg

收割水稻


  9月13日,小秘密汉源县九襄镇新阳村,单产秋风拂过,突破稻田里涌起层层金色的小秘密波浪。

  “湿谷子有没有1000斤?单产”稻田里,村民李治良焦急地问。突破

  测量人员仔细看了看水分测定仪,小秘密轻轻将谷物倒回口袋:“莫急,单产等我们把杂质、突破水分这些去掉,小秘密测算出最准确的单产亩产数据再告诉你。”

  经过四个多月的突破辛苦劳作,汉源县稻菜现代农业园区迎来了丰收。小秘密9月13日至14日,单产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和雅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相关专家,突破先后对汉源县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和千亩高产展示片进行实收测产。

  农民围聚在机耕道上,眼中闪烁着对今年收成的热切期盼。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对辛勤耕耘的一次检验,更是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耕作方式的一次“比拼”。

  老李彻底“服气了”

  测产现场,专家组在新阳村随机选取7块田块,根据《粮油作物实收测产验收办法(试行)》,现场进行实收测产。老李家的一块田便在其中。

  当天,老李和老伴叫来了女儿、女婿帮忙,亲家张继全也闻讯赶来。

  正式测产前,老李和亲家张继全沿着机耕道溜达,心里有点“忐忑”:“我觉得最多能收10袋粮食,产量肯定没有我自己种的那块田高。”

  看着老李一脸不服输的表情,张继全也摆了摆手:“这块田种得密,透风肯定不行,中间的谷子一定长得不好,我觉得两块田的产量应该差不多。”

  地处山区的九襄镇,水稻种植长期依赖人工。2023年,汉源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县校合作,探索开展机插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应用推广,从建设高标准农田,到统一育秧、机械插秧,再到统防统治,当地水稻机械化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看到“尝鲜”机插秧技术的村民去年收成不错,老李有些心动。但种了50多年的地,他更相信经验,于是决定将家里的两块田分开“实验”。第一块8分田,自己育苗、插秧,何时施肥、打药,都按照老办法来;另外一块4分多田,试验四川农业大学统一育的秧苗,种植过程按照专家的要求进行。

  有趣的是,老李的8分田,种植品种为超级稻“宜香优2115”;四分多田,种植品种为今年新晋的超级稻“川康优2115”。同为超级稻的两个品种,拥有共同父本——“雅恢2115”,有着“同父异母”的关系。

  在测产的前几天,老李的8分田收获720公斤湿谷子,他认为这个收成还不错,但是也有些小遗憾:“今年水稻抽穗时雨水多了点,还欠点肥,不然还能再高点。” 

  秋日的阳光洒在稻田里,泛起金色的光,老李和家人们在稻田里忙碌起来。1袋、2袋、3袋……水稻收割到了田块中央,张继全发现,田中间的稻穗依旧饱满,心中不免犯起了疑惑。

4分多田,收了12袋半粮食。“总共570.25公斤湿谷子。”负责老李这块地的测产组专家,是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陈虹。除掉杂质、水分等测算,老李的4分多田亩产达到975.7公斤。

  老李又惊又喜,自己种了几十年的地,从来没有这么高产过,他追着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问:“为啥按你们的方法种,产量这么高呢?”

“你们栽秧喜欢把苗栽得稀疏一些,一亩大概栽6000到8000穴,而我们的机插秧每亩栽 12000穴左右,单位面积的水稻穴数多,基本苗高,结出的稻穗自然多,再加上科学管护,产量自然高。”一旁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邓飞揭秘,新阳村这片田,他们集成应用了产质协同宜机水稻品种选配技术、齐苗壮根育秧技术、“减穴稳苗”群体配置技术和杂交水稻高质量群体肥水一体化管理技术,可以说从选种到育秧、再到管理以及收割,都有科技力量支撑。

“今年大丰收。”得到专家解惑,老李脸上挂满了笑容,逢人便说:“我彻底服气了。”

  大家的“新打算”

  眼见老李的地快收完了,张继全拍了拍身上的稻草,正准备休息,却被不远处的轰鸣声吸引了过去。

  稻田里,农机手正熟练地操作收割机在田里穿梭,只见一株株水稻顺着传送带进入收割台,经过脱粒、分离等环节后,稻谷被存入机身储存仓内,稻秆被还于田中。

“这机器就是‘凶’哦,比人工收得快。”张继全说。

“谷子收得快,大蒜也能早点种下去了。”村民李怀吉在一旁附和,眼中闪烁着对丰收的渴望与对新技术的认可。请人工收水稻,1亩要投入800元左右,而机械收割费用低、效率高,这对81岁的他来说,是个省钱省力的好办法。李怀吉已经有了新的打算,明年也要加入机械化栽种队伍中。

  有新打算的不只是李怀吉,这几个月,让不少新阳村村民见证了插秧机栽种、无人机飞防、收割机割稻等新技术手段的高效,他们找到邓飞,想要在明年开展水稻机插栽培。

  邓飞打心眼里高兴,经过专家测算分析,汉源县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平均亩产964.9公斤,这个数据在全省位于前列。杂交水稻丰产优质高效机插栽培新技术在这片土地实施第二年,不仅带来了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水稻的单产和稻米品质的提升,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转变了传统种植思维。 

“明年,我们的机耕面积能进一步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与村民实现“双向奔赴”,邓飞也有了新的打算,扩大“深两优粤禾丝苗”的种植规模,与村民沟通好土地整理时间与育秧时间,确保每一环节的无缝对接,让土地与技术的融合更加完美,让村民把饭碗端得更牢。

9月14日,汉源县水稻千亩高产展示片测产工作继续进行。一大早,新阳村的这片田便人来人往。村民白西富正与家人抢抓农时,在土地里种下大蒜,为来年的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今年,他家种植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062.6公斤,是汉源县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实收测产田块中最高产量。

  稻蒜轮作,是九襄镇特有的种植模式,秋天种下大蒜后,第二年年初便可收获蒜薹,其色泽嫩绿、口感脆嫩,九襄农贸市场的蒜薹价格更是影响全国价格走势。

  金秋九月的新阳村,水稻丰收的喜悦与大蒜栽种的期待交织在一起,升腾起村民增产又增收的朴素梦想。

  站在田坎边,望着这幅生动的秋日农忙图景,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乔善宝不禁感慨:“粮经统筹在汉源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子,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婧  李丽

  市融媒体中心  李青蔚


  • 文章

    2

  • 浏览

    6576

  • 获赞

    1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相关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