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紧急摸查利差损,高利率保单要下架?

2025-01-25 05:03:14admin

(小尘4x/图)

在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引发金融危机风波之后,监管紧急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在审视金融机构的摸查资产负债匹配问题。

中国银保监会人身险部3月23日召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二十多家寿险公司举办调研座谈会,利差利率旨在摸排各寿险公司的损高负债成本和资产负债匹配情况,引导人身险业降低负债成本,保单剑指行业的下架利差损风险。

一时间,监管紧急行业热议寿险行业利差损,摸查而寿险代理人也以即将“下架”为噱头,利差利率诱导客户赶搭预定利率3.5%的损高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的末班车。

寿险预定利率与保单保费是保单何关系?预定利定如何影响寿险公司的利差损?在长久期内,寿险公司如何控制利差损?下架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从全球和历史两个维度,探求寿险公司应对利差损之路。监管紧急

预定利率越高越好?摸查

监管机构最近对寿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情况进行摸底,此举引发了高预定利率寿险保单即将下架的利差利率预期。一些寿险代理人和银行客户经理以预定利率即将下调为由炒作末班车概念,并诱导消费者快速投保。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3月末在北京金融街附近咖啡馆写这篇文章时,先后遇到两批寿险代理人推销产品,销售话术相似:“预定利率3.5%的保险即将下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预定利率下调对投保人意味着什么?预定利率与保费是什么关系?简而言之,在设计产品时,寿险机构基于各种预测承诺提供给客户的复利回报率,即是预定利率。在其它假设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一款产品预定利率较高,消费者投保该产品时所缴纳的保费则越少。通俗而言,以高预定利率定价,保险产品更有竞争力,但同时寿险公司或将面临更大的“利差损”风险。

预定利率关乎寿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即产生利差的负债端成本。而寿险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三差”(利差、费差和死差)。与之相对应,寿险产品的费率厘定主要依据预定利率、预定费用率和预定死亡率。死差主要依据生命表和重疾发生率等精算数据;费差则取决于公司的业务运营能力和管理效率;而利差来自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考验资产端的投资能力。

费差和死差相对稳定,利差损则决定寿险公司的盈亏。利差损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亏损。寿险公司负债规模巨大,如果出现较大利差损,会有严重的财务风险。

由此可见,仅就投保人缴付保费而言,预定利率越高越好。但此类长期保单,若前期退保,现金价值往往低于所缴保险。对于寿险公司而言,预定利率越高,负债成本越高,利差损风险越大。

仅就利差损而言,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率下降,另一方面是投资策略失误。随着央行逐步放松货币政策,利率进入下行通道,保险公司投资的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也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伴随着市场波动,如果保险公司投资策略失误,将面临资产负债不匹配的处境,从而导致利差损的风险增加。

长期而言,如果长期利差损严重,寿险公司将面临偿付能力下降等问题,直至影响保单持有人的利益。

利差损风险为何积聚?

监管机构为何突然摸底寿险公司负债和资产负债匹配情况?这与高预定利率保单走俏和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有关。

伴随着利率不断下行,加之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剧,居民对于收益稳定的财富管理产品的需求迫切,寿险公司趁势推出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尤其是增额终身寿险走俏一时。

增额终身寿险是一种类年金的产品,其收益不受宏观经济和利率水平影响。实际上,增额终身寿险比较适合用长期闲置资金。因为若前期退保,投保人获得现金价值的收益率并不高,甚至亏损。持有保单越到后期,保单内部收益率(IRR)才越接近3.5%。因此,长期持有才能最大化保单的投资价值。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此则会对人身险公司造成利差损压力。

中国银保监会早于2022年11月18日发布《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其中给增额终身寿险划定了三条红线:增额比例超过产品定价利率、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假设超过公司近5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产品定价的附加费用率假设明显低于实际销售费用。
并要求停售触碰红线的产品。

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不许长险短做,但部分代理人仍然把增额终身寿险的短期理财属性当作产品一大卖点,强调可以灵活减保、期满前退保。若缴费期满后不久,保单持有人即退保获取现金价值,寿险公司并不存在太大利差损压力;但在财富管理预期转弱、市场收益不断下滑、银行R2级理财都有可能破净的背景下,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既可锁定稳定收益,门槛又不高的投资标的难觅,增额终身寿险保单持有人会倾向于长期持有,寿险公司的压力骤增。

事实上,无论是从资产端还是负债端看,寿险公司都存在着压力和挑战。

从整体负债端来看,迫于保费收入的压力,寿险公司目前尚没有降低产品预定利率的动力或魄力。寿险公司由此在产品定价上面临着两难境地。倘若调降产品预定利率,产品吸引力减弱,难以吸引增量客户。这种两难处境牵扯到市场、客户、代理人队伍、寿险公司及其股东的多重博弈,产品定价调整往往迟滞。

在资产端,寿险公司的投资端存在着较大的压力,特别是经历了2022年的债市波动,固收类资产收益在降低,权益市场波动又较大,其他的另类项目收益也在下降。根据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表,保险资金的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3.7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83%;其中,人身险公司财务投资收益率为3.85%,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83%。

无论对于保险公司还是监管部门,利差损风险都是两难问题。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一方面,寿险公司高负债成本之下,利差损风险存在,偿付能力也面临下降,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关注点;另一方面,如果调低准备金评估利率以及产品定价利率,控制了新增业务利差风险,但还要面临存量业务准备金补提的问题。因此,如何平衡发展和风险安全,需要保险机构和监管部门共同思量。

“利差损毒丸”屡禁不绝

我国寿险史上发生过此类风险吗?

事实上,中国寿险历史上曾面临利差损风险威胁。上世纪90年代初,银行存款利率一度突破10%,为了推出能与银行存款竞争的产品,寿险公司曾销售大量高预定利率保单,长期寿险预定利率可达8%以上。但随后十年间,存款利率一路下行,至1999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

察觉到潜在的利差损风险,原中国保监会于1999年下发《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全面叫停高预定利率产品。

当时,在政策实施前夕,部分寿险公司销售人员以产品即将停售为噱头突击推销大量高利率保单。寿险业吞下“利差损毒丸”。随后的降息周期一度令主要投资银行存款和国债产生收益的寿险公司背负沉重的利差损。这一问题伴随着中国寿险市场的高速发展而逐步得以化解,寿险公司以增量业务弥补利差损保单的亏损。但一些公司的高利率保单至今没有完全消化完。

经历一段低利率时期后,为了再次吸引客户,寿险公司推出平均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并受到市场欢迎。这很快引发监管再度出手。2019年8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针对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期以上普通型年金,评估利率上限由4.025%和预定利率的较小者调整至3.5%和预定利率的较小者。随之,定价利率4.025%的年金险彻底退出市场。

半年之后,2020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强化人身保险精算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演示利率上限,并将红利分配比例统一为70%。

随后的2020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曾约谈人身险公司,指出了万能险存在利差损风险隐患的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

两年之后,寿险公司再度被约谈。尽管目前利差损风险并未黑云压城,但随着寿险保费规模膨胀,加之进入利率下行通道,监控好资产负债情况与风险水平已是寿险业当务之急。

国际同行前车之鉴未远

国外同行有利差损的前车之鉴吗?

美国硅谷银行倒闭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资产负债不平衡。这个案例提醒我们,金融机构要时刻注重资产负债匹配问题。

日本的寿险业也曾经历利差损风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寿险公司曾销售了大量高利率保单,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从1974年的4%上升至1985年的6.25%。这些公司投资大量投资股票和不动产等高风险资产以追求高收益。

当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疲软时,这些公司的投资损失惨重。加之没有足够储备金支付保单,许多保险公司破产倒闭。日本长期资产配置缺口的存在和后来延续的低利率环境,导致日本寿险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至1999年,日本15家主要寿险公司的利差损超过1.5万亿日元。这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寿险行业重建也花费很长时间。

为走出利差损低谷,日本寿险业曾采取多种自救措施,包括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渠道和产品创新等。近年来,监管部门坚决贯彻“保险姓保”的理念。寿险业已逐渐回归至保障本源。寿险公司应努力从投资收益单轮驱动模式逐渐转变为利差、死差和费差三轮驱动模式,发展投资、储蓄与保障并重的产品线。

如何应对利差损风险?

利差损风险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寿险公司在投资和产品设计方面需更注重风险控制和资产负债平衡。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密切关注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资产负债情况,未雨绸缪。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应对利差损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寿险公司应该优化资产配置,以更好地匹配负债。具体来说,应加强对资产风险的评估,降低投资风险,避免过度集中持有某些高风险资产。此外,寿险公司也应该寻求更多的投资机会,以增加资产组合的多样性和收益率。例如,通过增加海外资产配置来扩大资产范围,减少对特定区域或行业的依赖。

解决利差损问题的核心是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包括收益率匹配和久期匹配,匹配的难度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将逐渐凸显。

收益率匹配方面,虽然当前投资收益仍能满足负债成本要求,但先前一段时间的市场环境使得收益率承压,匹配难度在上升。而寿险公司对于产品定价利率的调整往往落后于市场实际利率;而寿险公司又往往难以抗拒借高利率产品吸引客户以做大保费规模的冲动。

久期匹配方面,我国寿险业一直存在久期缺口。目前,市场上长久期资产有限,因此寿险公司的投资思路已由“匹配”转向“配置”。而险资最大的特点是期限长,非常适合投入周期长且稳定、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项目,比如基础设施、养老产业投资等。因此,应加大基础设施REITs等长期且较为稳定的资产供给,满足市场上的久期需求。

其次,寿险公司还需要提高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这包括对资产负债的实时监控、对潜在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等。此外,要优化产品结构,强化产品创新能力,以非利率敏感、保障型的产品分散利差损风险,注重产品和服务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应不断推动寿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建立更加有效的风控机制。银保监会近日下发了《关于缴纳保险保障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保险保障基金的交纳费率进行了细化,费用整体上调,评级差的公司还要交差别费率。此外,偿二代二期工程也已开始实施,对于保险公司风控与偿付能力建设有了更与时俱进的要求。

在低利率、资产荒的趋势下,要对负债成本相对刚性、收益率持续下行导致的利差损风险保持警惕,应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基础切实打通资产端、负债端的全链条管理。控制自身的规模导向与销售冲动,转向更重视内含价值考核导向的管理模式,回归保险保障本源,是保险行业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 文章

    27

  • 浏览

    53478

  • 获赞

    24665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相关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