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分类岸上制肥 平湖新仓试水河道垃圾分类处理

2025-01-25 09:17:40admin

生活垃圾要分类,船上处理这样的分类分类环保理念已经越来越被广泛接受。那么,岸上河道保洁员打捞上来的制肥河道垃圾需要分类吗?如果分类又有什么好处呢?

5月23日下午四点,记者来到平湖新仓镇盐船河码头时,平湖河道保洁员程小弟正冒雨将当天打捞上来的新仓“战果”装吊上岸。只见大大的试水保洁船里,垃圾堆满仓,河道不仅有水草等绿色植物,垃圾也不乏塑料瓶等“白色垃圾”。船上处理令人稀奇的分类分类是,这些颜色分明的岸上垃圾并非随意夹杂,还是制肥被相对予以了区分堆放,瓶瓶罐罐下两个大大的平湖编织筐赫然可见。

随着一声轰鸣,新仓“从天而降”的机械爪将绿色的水生植物牢牢抓起,并缓缓放置在码头场地上。那里,有机垃圾粉碎机正蓄势待发。夹杂着水草、秸秆、菜叶、蚕豆苗、芦笋茎的绿色垃圾堆“投身”粉碎机后,转眼成了黑乎乎的有机肥料。

戴着草帽、穿着雨衣,程小弟在雨中将绿色垃圾一点点推入粉碎机。制作有机肥,成了他每天河道保洁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程小弟告诉记者,平常上河打捞,船上都是三人“标配”,其中一人负责掌舵,另外两人则一个负责“收拾”绿色垃圾,一个紧盯“白色垃圾”。在他们的保洁船上,都配有两个可沥水、有吊绳的编织筐。只要有“白色垃圾”上船便直接进了编织筐,上岸即被装车运走;而绿色可堆肥垃圾则就地粉碎成了有机肥。

“想不到我们平常瞧不上的菜杆,如今也能这么快速地变成有机肥料。”程小弟指着场上的肥料堆,开心地说,河道垃圾打捞时就分类,只是顺手的事,可结果却让他们感觉工作有了更多的意义。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这句话对河道里的可堆肥垃圾尤其贴切。

据新仓镇环卫所管理员宋根余介绍,新仓镇有15%至18%的农村人口从事蔬菜种植。长期以来,农户就近将农作物茎叶、废秆、藤蔓等随手丢弃到河道内、岸坡上和桥堍两侧。今年年初,新仓对全镇大小369条河道垃圾情况进行排摸“体检”,发现平均每天打捞上岸的河道垃圾达60吨左右,其中可堆肥垃圾便占所有河道垃圾总量的70%。

如此体积巨大的垃圾堆场,处理起来难度极大。在今年3月以前,河道保洁员将垃圾混杂着打捞上岸后,需将其堆放在码头场地上进行沥水,或派车装运到河道垃圾临时堆场,待可腐烂的垃圾沥干水或腐烂后,再派车将剩余的不易腐烂垃圾装运到中转站处理,最终进行焚烧处理。这一过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处置时间长,并且沥水时极易对堆场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可堆肥垃圾现场粉碎处理,一举多得!不仅占地面积更小,车辆装运方便,还能制成有机肥。”宋根余现场跟记者算了笔帐,从3月份河道垃圾分类以来,新仓镇总共打捞河道垃圾1000余船,重量约达3000多吨。按照承载量5吨的卡车来计算,需装运600多辆次。而经过现场分拣粉碎,一船3吨左右的可堆肥垃圾直接可处理成1立方米左右的碎屑,体积和重量都不到原来的1/70。

船上分类,岸上制肥。河道垃圾分类处理,新仓有经验可借鉴。据了解,在2016年7月,新仓镇便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试点。得益于生活垃圾分类,三叉河村、友联村这两个农业大村日产4吨左右的可堆肥垃圾变成了有机肥料,被广泛用于苗木、瓜果等农作物的种植上。

昔日无人问津的河道垃圾,如今变身成了肥沃的有机养料。这几天,宋根余一直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将这些“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有机宝贝推介给镇里的种植大户,让河道垃圾真正变废为宝。

  • 文章

    7915

  • 浏览

    3263

  • 获赞

    86748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相关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