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去哪儿了?——企业、员工、专家、官员共话制造业用工问题

2025-01-25 04:42:25admin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题:人都去哪儿了?人都——企业、员工、去儿企业专家、员工业用官员共话制造业用工问题

  新华社记者姜琳、专家制造周圆

  近年来,官员共话工问不少制造业企业表示招工难,人都一些岗位开出高薪也一人难求。去儿企业人都去哪儿了?员工业用这一问题如何破解?新华社记者近日邀请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员工、专家制造劳动经济学领域专家以及人社部官员共话制造业用工问题。官员共话工问

  企业:招工难,人都人去哪儿了?去儿企业

  李薇,北京雅利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自述:我们虽然是员工业用小公司,但算是专家制造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制造业企业,工人需要有一定专业技术和经验,官员共话工问工资相应也会高一些。

  近几年来,我们感觉招工越来越难。以往通过工人相互介绍,用工高峰时的需求都能轻易满足。但现在需要主动去招聘网站、劳务公司寻找工人,虽然线上线下招聘渠道很多,但岗位匹配度却不高,像大海捞针,很难“捞”到合适人选。去年,我们计划招聘一位电气工程师,直到现在也没招到。

  员工:去与留,制造业吸引力在哪?

  程李,北京雅利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质检员

  自述:我的专业是电气工程,现在负责产品质检和采购物资的质量把关。同学们毕业去制造业的很少,不少去了物业公司,收入不高,但工作更加轻松自由。而我选择制造业企业,是因为看到产品制造出来有一种自豪感,也能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虽然辛苦,但技能和工资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个行业需要积累和沉淀,未来我打算往工程师方向发展。

  劳务公司:多措并举满足制造业用工需求

  乔奇,山东德衡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自述:我们公司从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超过15年,帮助1万多人找到工作。2015年以来,明显感觉招工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制造业。我们利用招聘网站、人才市场以及熟人介绍等各类渠道招工,并提高待遇,制定激励措施,多措并举去满足制造业企业的用工需求。

  制造业用工不稳定原因集中在两方面:首先,现有劳动合同对劳动者个人离职几乎没有约束,导致劳动者可以随意终止合同变换工作。其次,部分劳务公司存在不缴纳社保的行为,在用工高峰期抬高中介费,这些都加大了制造业企业长期稳定用工的困难。

  一些工人频繁“打短工”,表面上收入高了,但其实缺乏社保保障,技能得不到提升,也不利于制造业发展。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对不合规劳务公司的监管,同时出台法律法规约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稳定劳动者就业和企业运营。

  专家:积极探索新型用工方式

  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

  观点:制造业“招工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给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年均减少300万人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二是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对于工作的要求相应提高,而制造业普遍劳动强度较大、约束较多,吸引力不高。此外,一些制造业工人流向了网约车、外卖、快递等新业态,造成了部分企业的用工短缺。

  问题如何破解?首先,相关企业要意识到“招工难”可能会是常态,提升技术水平,降低劳动力供给对行业的约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其次,可以探索灵活用工或共享工人等新型用工方式,在激活劳动力存量资源的同时,多渠道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特别在灵活用工中,探索建立更简便的社保缴纳方式。

  官员:“招工”更要“稳工”

  郭成,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就业信息处处长

  观点: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应该从多个方面着力稳定制造业就业。

  一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增强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二是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重点是在提升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解决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匹配的问题,促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三是引导企业在招工的同时,更加注重稳定员工队伍,为员工发展提供更多的职业空间。此外,也要引导劳动者树立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与企业共同成长发展。

  • 文章

    62824

  • 浏览

    65416

  • 获赞

    51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相关标签

热门推荐